①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,确立培养“整体的人”的课程目标; ②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,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; ③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,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; ④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,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。 | ①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; ②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精神,热爱社会主义,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; ③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,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; ④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;具有社会责任感,努力为人民服务;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、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; ⑤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和方法; ⑥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,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,成为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。 |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; ②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、综合性和选择性;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;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;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; ⑥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。 |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; ②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(课程社会化、生活化和能力化,加强实践性,由“双基”到“四基”); ③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,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; ④加强课程综合化; ⑤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,加强合成个性化和多样化; ⑥课程法制化。
|